宣传文章
当前位置:宣传文章
‌拉曼气体分析仪与传统气体检测技术(如红外吸收法)相比有哪些优势?‌
发布日期:2025-07-03 16:51:48

在气体监测领域,红外吸收法(NDIR)因其成熟可靠、应用广泛,常被视为标杆技术。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业过程、严苛的环境监测要求以及多组分同时分析的需求,单一技术往往力有不逮。


拉曼气体分析仪作为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新兴技术,正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文将系统剖析拉曼技术与传统红外法(作为主要参照)的核心差异,厘清各自优势边界,帮助您在面对具体监测任务时,做出更精准、更高效的技术选择。


石化行业.jpg


一、破局利器:拉曼气体分析仪的核心优势


相较于广泛应用的红外吸收法,拉曼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光物理机制,在多个关键维度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1.  多组分同时分析能力:效率跃升


拉曼优势:一次测量即可获得混合气体样本的完整拉曼光谱“指纹”,同步识别并定量分析其中包含的多种气体成分(通常可达十几种甚至更多)。这得益于每种气体分子独特的振动/转动拉曼位移峰。


红外对比:传统非分散红外(NDIR)通常专精于特定单组分或少数组分(需要为每种目标气体配置独立的滤光片和检测器通道)。同时监测多组分需多套系统或复杂光路切换,成本与复杂性剧增。


价值体现:在需要全面掌握气体成分变化的应用中(如复杂工艺尾气分析、环境空气多污染物监测、应急未知气体筛查),拉曼技术大幅提升监测效率和数据获取密度。


2.  对水汽干扰的低敏感性:直面潮湿环境


拉曼优势:水分子(H₂O)的拉曼散射信号相对较弱,且其强红外吸收峰不会干扰拉曼光谱。这使得拉曼技术对样品气体中的水分含量变化不敏感。


红外对比:水蒸气(H₂O)在中红外波段(2.5-25 μm)具有极强的、宽泛的吸收带,会严重干扰许多目标气体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尤其在目标气体吸收峰与水峰重叠或邻近时。


价值体现:在高湿环境(如燃烧烟气、发酵过程、环境空气)或含冷凝水的样气中,拉曼技术无需繁琐的除湿干燥预处理,可直接进行准确测量,简化系统、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行业研究显示,烟气湿度波动是红外CEMS系统漂移和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3.  攻克“红外盲区”:同核双原子气体的克星


拉曼优势:对同核双原子分子(如 N₂, O₂, H₂, Cl₂)和对称多原子分子(如 CH₄, C₂H₂ 的部分振动模式)具有优异的检测能力。这些气体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偶极矩不变,因此不产生红外吸收。


红外对比:上述气体分子几乎没有红外活性,是红外技术的“天然盲区”,无法直接检测。


价值体现:在需要监测背景氮气(N₂)、氧气(O₂)含量(如惰化保护、燃烧效率计算)、氢气(H₂)安全泄漏、或氯气(Cl₂)等场景,拉曼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4.  独特光谱指纹:抗交叉干扰的基石


拉曼优势:每种气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拉曼“指纹”光谱(峰位和强度分布)。结合高分辨率光谱仪和先进算法,能够高特异性地区分化学结构相近的化合物(如不同种类的VOCs异构体)。


红外对比:红外光谱虽然也具有特征性,但复杂混合物中不同气体分子的吸收峰可能发生重叠,尤其当目标气体浓度低而干扰气体浓度高时,需要复杂的补偿算法或化学计量学处理,精度可能受影响。


价值体现:在气体成分复杂、存在多种结构相似物(如石化行业各类烃类)的应用中,拉曼技术能提供更清晰、更可靠的组分识别和定量结果,减少误判。


5.  简化流程:告别载气与复杂前处理


拉曼优势:分析过程无需载气(如高纯氮气或零气)驱动,也无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系统(如干燥器、精细过滤器、恒流装置等)来克服水分、颗粒物或压力波动的影响(对强干扰物或极高粉尘仍需基础保护)。


红外对比:为确保红外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对于低浓度气体或存在干扰时,往往需要配备完善的样品预处理系统(除湿、除尘、恒温恒流),并依赖稳定的载气供应进行背景校准或吹扫。这增加了系统成本、复杂度和维护量。


价值体现:拉曼技术显著简化了系统架构,降低了安装复杂度和总拥有成本(TCO),尤其适用于空间有限、维护资源紧张或需要快速部署的场景。


二、场景为王:适用领域的差异化选择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拉曼与红外各有其最擅长的舞台:


1.  拉曼气体分析仪的“主战场”:


多组分混合气体同时在线监测:如化工反应尾气成分分析、环境空气站点多污染物(SO₂, NO₂, O₃, CO, CO₂, CH₄等)协同监测、垃圾填埋场沼气(CH₄, CO₂, H₂S, O₂等)组分分析。其“一谱多检”能力带来无与伦比的效率优势。


高湿/含水样气直接分析:如未脱硫脱硝的原始烟气(CEMS)、生物发酵过程气体、环境大气。避免除湿预处理带来的误差、延迟和维护负担是其核心竞争力。


同核双原子/对称分子气体检测:N₂, O₂, H₂, Cl₂等气体的唯一光学检测方案,应用于燃烧效率计算、惰化保护、氢气安全、氯碱工业等。


未知/复杂气体快速筛查与识别:应急监测、工艺异常排查。其广谱特性可在未知目标时进行非定向分析。


追求极简流程与低维护的场景:如偏远无人值守站、空间受限的移动平台。无载气、低预处理需求是核心卖点。


2.  红外吸收法(NDIR)的“优势领地”:


特定单组分或少数组分的高灵敏度、低成本监测:如CO₂浓度监测(暖通空调、温室农业)、可燃气体(CH₄)泄漏报警、发动机尾气中的CO/HC分析。在目标明确、组分少的场景下,其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灵敏度高(尤其对强红外吸收气体) 的优势突出。


成熟标准化应用:许多排放监测(CEMS)法规标准长期基于红外技术建立,配套成熟。在仅需监测SO₂、NOx、CO等少数几种气体且预处理成熟可靠的场景,红外法依然稳定可靠。


超低浓度痕量气体检测(特定气体):对于具有强红外吸收截面的特定气体(如SF₆、某些氟利昂),结合长光程气体池,红外技术可实现极低的检测限(ppb级甚至更低),在环境痕量气体或高纯气体杂质分析中仍有重要地位。


鉴知技术简介:


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光谱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公司。基于高灵敏度拉曼光谱技术及智能定量算法,开发了在线气体分析仪和在线拉曼分析仪,已在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钢铁冶金等行业的工艺在线监测中大量使用,为用户显著提升工艺效率和产能。


常见问题:


1.  问:拉曼和红外的基本原理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红外吸收法基于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红外光引起能级跃迁;拉曼光谱法基于激光照射后分子发生的非弹性散射光频率偏移(拉曼位移),反映分子振动/转动能级。前者看“吸收”,后者看“散射”。


2.  问:为什么拉曼能测N₂、O₂、H₂,红外不行?


答:N₂、O₂、H₂等同核双原子分子在振动时偶极矩不变化,不产生红外吸收光谱,是“红外沉默”的。但它们在振动时极化率会变化,因此能产生拉曼散射信号。


3.  问:拉曼技术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答:相对灵敏度(对某些气体) 是其当前主要挑战。拉曼散射截面普遍比红外吸收截面小几个数量级,导致对某些气体的最低检测限可能不如优化后的红外法(尤其长光程池)。但技术进步(如共振拉曼、SERS)正不断改善。


4.  问:高湿环境下,红外法真的不能用吗?


答:可用,但需付出代价。 必须配置强力且可靠的除湿预处理系统(如冷凝器、Nafion管等)去除绝大部分水汽,否则水峰干扰会导致测量不准甚至失效。这增加了成本、复杂度和维护量,并可能损失部分目标气体或延迟响应。拉曼在此环境下更具原生优势。


5.  问:选择时,成本如何考虑?


答:需算“总账”(TCO)。 红外单点监测初始购置成本通常更低(尤其单组分)。拉曼初始成本较高。但若需监测多组分,多套红外系统总价远超单台拉曼;且拉曼省去载气、复杂预处理及相应耗材和维护,长期运行成本可能更低。评估需结合具体应用(组分数量、环境、维护资源)。


总结


拉曼气体分析仪与红外吸收法,如同精密工具箱中功能各异的专业工具。拉曼技术凭借其“一谱多检”的高效性、对水汽干扰的天然免疫力、攻克红外盲区(N₂, O₂, H₂等)的能力、独特分子指纹的抗干扰优势以及显著简化的测量流程,在多组分分析、高湿环境、同核气体检测、复杂气体识别及追求低维护的场景中展现出革命性优势。它并非红外技术的简单替代,而是开辟了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新应用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