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章
当前位置:宣传文章
什么是OCT光谱仪?一文看懂其核心原理与技术特点
发布日期:2025-10-09 09:32:42

在追求无创、高精度观察微观世界的道路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具。而OCT光谱仪,作为该技术系统的核心探测单元,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成像的质量与能力。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析OCT光谱仪的核心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特点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OCT光谱仪.jpg


一、 OCT技术基础与OCT光谱仪的角色


OCT技术借鉴了超声波成像的思路,但使用的是光波而非声波。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测量从生物组织或材料样本内部不同深度反射(或后向散射)回来的微弱光信号,并与一个已知的参考光信号进行比较(即干涉),从而精确计算出反射界面的深度位置和反射强度,最终构建出样品的横截面或三维结构图像。


在这一过程中,OCT光谱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光源处理者:它接收来自OCT系统光源(通常是宽带低相干光源)发出的光。


信息解调器:对于光谱域OCT(SD-OCT)这一主流技术路线,OCT光谱仪负责将包含深度信息的干涉光谱信号分解成其对应的不同波长(或频率)成分。


信号转换器:它将分解后的光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供后续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图像重建。


可以说,没有高性能的OCT光谱仪,就无法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光谱域OCT成像。


二、 OCT光谱仪的核心工作原理


OCT光谱仪的核心任务是对干涉光谱信号进行高精度、高速的探测和解调。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关键步骤和组件:


1.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OCT系统的基本光路通常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束器分成两路:一路(参考光)射向可移动的参考镜,另一路(样品光)射向待测样品。从参考镜和样品内部不同深度反射回来的光在分束器处重新汇合并发生干涉。


2.低相干干涉:OCT使用的光源具有很短的相干长度(低相干性)。只有当样品光路与参考光路的光程差小于光源的相干长度时,才会产生显著的干涉信号。这保证了测量的高轴向分辨率(深度方向分辨率)。


3.光谱分光与探测:


在SD-OCT中,从干涉仪输出的复合干涉光信号被耦合进入OCT光谱仪。


OCT光谱仪内部的核心组件通常包括:衍射光栅(或棱镜)和面阵光电探测器(如线阵CCD或CMOS相机)。


衍射光栅(或棱镜)的作用是将入射的复合白光(干涉信号)根据其波长(颜色)的不同,在空间上分散开来(色散),形成一条连续的光谱带。


面阵探测器被精确地放置在这个光谱带的成像平面上。探测器上的每一个像素单元(或一列像素)对应一个特定的波长(或窄波长范围)。


4.光谱信号采集:探测器同时记录下整个光谱带上所有波长对应的光强信号。这个记录下来的光强分布(I(k), k代表波数,即波长的倒数)就是包含了样品深度信息的原始干涉光谱信号。


5.数据处理与图像重建:采集到的原始光谱信号(通常表现为随波长振荡的条纹)被传输到计算机。通过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处理,可以将这个波长域(k空间)的信号转换到深度域(z空间),从而直接得到样品在光束传播方向(轴向)上不同深度位置的反射强度分布(即A-scan)。扫描光束在样品表面横向移动,即可获得横截面图像(B-scan)或三维体数据。


三、 OCT光谱仪的关键技术特点


作为精密光学探测设备,OCT光谱仪具备一系列显著的技术特点:


1.高分辨率:


轴向分辨率:OCT系统的轴向分辨率(深度方向的分辨能力)主要由光源的中心波长和带宽决定。OCT光谱仪需要具备足够的带宽探测能力(即能分辨足够宽的光谱范围)和光谱分辨率(即能区分波长上足够接近的光),才能充分利用光源带宽,实现微米(μm)级别的高轴向分辨率(通常在1-15 μm范围内)。


光谱分辨率:光栅的刻线密度、光学系统的设计以及探测器的像素密度共同决定了OCT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这直接影响系统成像的深度范围和对微弱信号的探测能力。


2.深度成像能力:


OCT光谱仪的面阵探测器能够一次性采集整个深度范围对应的干涉光谱信息,无需移动参考镜进行深度扫描(区别于早期的时域OCT)。这使得SD-OCT能够实现非常高的成像速度(每秒数万到数十万次A-scan)。


成像深度范围受限于光源带宽、光谱仪分辨率以及样品散射特性等因素。


3.非侵入性与安全性:


OCT使用的光通常是近红外光(如中心波长830nm, 1050nm, 1300nm等),这些波段对生物组织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同时光子能量较低,不会产生电离辐射损伤。


OCT光谱仪作为探测端,本身不产生辐射,整个OCT成像过程对生物组织是无创、无接触或微接触的,非常安全。


4.无辐射风险:与X光、CT等成像技术不同,OCT不使用任何有害的电离辐射,避免了相关的健康风险。


5.实时成像能力:得益于面阵探测器的并行采集特性,SD-OCT结合高性能OCT光谱仪能够实现视频级的实时成像,这对于动态过程观察(如眼科手术引导、心血管内成像)和减少运动伪影至关重要。


OCT光谱仪-ST830E.jpg


四、 OCT光谱仪的主要应用领域


凭借上述技术特点,基于OCT光谱仪的OCT成像技术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强大应用价值:


1.医学诊断与治疗引导:


眼科:视网膜、角膜、前房角等眼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是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诊断和手术(如白内障、近视矫正)规划与引导的金标准之一。


皮肤科:皮肤分层结构、血管、炎症、肿瘤的无创评估,辅助诊断皮肤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心血管内科:血管内OCT(IVOCT)利用导管内的微型探头和OCT光谱仪,提供冠状动脉血管壁结构、斑块性质(如脂质、钙化、纤维帽厚度)的超高分辨率图像,指导支架植入和评估支架贴壁情况。


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窥镜OCT用于食道、胃肠道、呼吸道等管腔组织的实时在体成像,辅助早期癌变检测。


牙科:牙齿结构、龋齿、牙龈及牙周组织的成像。


2.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在体或离体组织、细胞、模式生物(如斑马鱼、小鼠、果蝇)的微观结构动态观察。


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等领域研究组织形态、血管生成、神经活动等。


3.工业检测与材料科学:


透明/半透明材料(如聚合物、涂层、玻璃)内部缺陷、分层、厚度、均匀性的无损检测。


微电子器件、封装结构的内部缺陷排查。


艺术品、文物内部结构分析。


五、 发展趋势


OCT光谱仪及其驱动的OCT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主要趋势包括:


性能持续提升:追求更高的成像速度(兆赫兹级A-scan)、更宽的成像视野、更深的穿透深度以及更高的分辨率(包括超分辨率技术)。


功能拓展:如多普勒OCT(血流成像)、偏振敏感OCT(组织各向异性测量)、弹性OCT(组织力学特性测量)等多模态成像能力的融合。


小型化与便携化:开发手持式、内窥镜集成式、甚至可穿戴的OCT系统,拓展临床应用场景。


成本优化:推动关键部件(如光源、探测器)成本的降低,促进技术更广泛的普及。


总结:


OCT光谱仪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得以实现其强大观测能力的关键引擎。它通过精密的光谱分光和高速并行探测,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干涉信息转化为揭示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清晰图像。从揭示眼底奥秘到洞察血管斑块,从解析材料缺陷到探索生命活动,OCT光谱仪正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持续推动着生物医学研究和工业无损检测领域向更微观、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迈进。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应用场景的深入开拓,OCT光谱仪将继续在科学探索与人类健康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