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章
当前位置:宣传文章
储能电站如何部署电池热失控过程监测?多组分气体分析仪策略
发布日期:2025-07-23 13:21:37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激增,储能电站规模持续扩大。然而,电池舱内成千上万个电芯紧密排列,单个电池热失控(Thermal Runaway)释放的巨大热量与可燃气体若未及时控制,极易引发灾难性多米诺骨牌效应。


传统依赖温度、电压的监测手段存在严重滞后性。当BMS(电池管理系统)捕捉到明显的温度异常或电压骤降时,电池内部剧烈的链式反应往往已进入不可逆阶段,留给消防处置的时间窗口极短。


如何实现更早期的预警?关键在于捕捉热失控孕育期的“蛛丝马迹”——特征气体。


锂电池热失控过程存在典型三阶段特征:从内部析锂、隔膜分解(释放H₂),到电解液剧烈分解(大量释放CO、C₂H₄等),最后伴随剧烈燃烧爆炸。这些特征气体的出现远早于显著的温升和电压变化。


因此,部署精准、快速的多组分气体分析仪,成为破局热失控早期预警的关键技术路径。


锂电池热失控图.jpg


一、设备选型:精准捕捉气体“密码”


气体分析仪的选择是监测成败的第一道门槛。


多组分同步检测是核心:仪器必须能够同步、快速地检测氢气(H₂)、一氧化碳(CO)、乙烯(C₂H₄)这几种关键特征气体。H₂是隔膜分解的最早标志物;CO和C₂H₄则标志着电解液大量分解,热失控进入加速期。仅监测单一气体(如只测CO)会大幅增加漏报风险。


灵敏度与响应速度并重:针对早期微量泄漏(ppm级),仪器需具备高灵敏度;同时,响应时间(T90)应控制在数秒级别,确保在气体扩散初期就能被捕获,为预警争取宝贵时间。


环境适应性不可或缺:储能舱环境可能存在高温、高湿、电磁干扰、粉尘等挑战。设备需具备良好的环境耐受性和长期运行稳定性。


鉴知®RS2600气体分析仪基于激光拉曼光谱原理,可实现多组分气体同时在线分析。仅需1台设备,即可攻克N2、H2、O2、CO、CO2、CH4、C2H6、C3H8、C4H10、C2H4、C3H6、C2H2等全组分气体实时检测难题,实现秒级响应、痕量至常量全量程覆盖,准确捕捉热失控过程中每一丝变化。


气体分析仪.jpg


二、布点策略:编织立体监测网络


气体分析仪的布点位置直接决定了能否有效捕捉到目标气体信号,需分层级科学部署。


1.  电池簇层级:精准定位源头(每簇部署1台)


这是最核心的防线。在每个电池簇(通常由数十至上百个电芯串联/并联组成)的上方或气体容易聚集区域部署一台分析仪。


该层级部署能最早、最直接地感知到该簇内某个单体电池异常时释放的特征气体,实现精准定位故障簇,避免“大海捞针”。


2.  通风管道:拦截扩散路径


在电池舱强制通风系统的主排风管道内部署气体分析仪。


作用在于捕捉可能从某个故障簇扩散出来、但未被该簇层级设备完全捕获的逃逸气体。这对于验证舱内整体安全状况和发现潜在未定位的早期风险点具有补充意义。


3.  密闭箱体:直接嵌入采样(针对特定设计)


对于采用模块化密闭箱体设计(如每个电池模组或小簇有独立封闭外壳)的储能系统,可将微型气体采样探头或传感器直接嵌入箱体内部。


这种方式提供最直接、最快速的采样路径,缩短气体到达检测器的时间,进一步提升早期预警能力,尤其适用于对安全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


三、系统集成:从预警到处置的无缝联动


气体监测的价值在于驱动决策和行动,必须与电站的“大脑”(BMS)和“应急部队”(消防系统)深度集成。


与BMS深度融合:


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数据必须无缝接入BMS平台,作为电池状态评估的关键维度。


结合BMS原有的电压、温度、内阻等数据,实现对电池健康状态的多维度、综合性判断,显著提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单一数据源误判风险。


设置多级智能报警阈值:


基于热失控气体释放规律和实际运行经验,设定科学、分级的报警阈值是核心。例如:


一级预警(早期风险):当检测到H₂浓度持续超过设定基线(如>1%体积比),或CO/C₂H₄出现异常但浓度较低时触发。此阶段提示存在潜在异常,需运维人员立即现场核查确认。


二级报警(热失控进行中):当CO和/或C₂H₄浓度快速攀升并超过较高阈值(如CO>几百ppm且持续上升),或多种气体同时显著超标时触发。此阶段表明热失控很可能已发生,系统应自动启动联动预案。


三级警报(紧急处置):当气体浓度达到预设的危险临界值,或结合温度等参数确认热失控已大规模发生时触发,立即启动最高级别消防措施。


分级报警能有效区分风险等级,避免过度反应(如轻微气体扰动引发全站喷淋),同时确保严重风险得到最快处置。


联动消防模块:


当达到二级及以上报警时,气体监测系统应能自动触发预设的消防联动指令。这包括但不限于:


切断故障簇或舱段的供电回路。


启动针对性的气体灭火系统(如喷放全氟己酮)。


增强故障区域的通风排烟。


向监控中心和消防部门发送最高优先级警报。


自动化联动极大缩短了响应时间,是控制事故规模的关键。


四、运维优化:保障监测长周期可靠


部署只是起点,持续可靠的运行依赖科学运维。


定期校准是生命线:


气体传感器存在不可避免的漂移现象。必须严格按照设备制造商要求和相关规范(如NFPA或地方消防标准),进行周期性校准和功能验证。


校准周期通常为3-6个月,恶劣环境下需缩短。忽视校准会导致传感器灵敏度下降(漏报)或零点漂移(误报),使整个监测系统形同虚设。


传感器寿命管理: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电化学、红外、催化燃烧)有其设计寿命。建立传感器寿命台账,在性能显著下降前及时更换,避免监测失效。


数据分析与策略迭代:


持续收集和分析气体监测数据、报警记录及处置结果。结合电池运行数据、维护记录,不断优化报警阈值、布点策略和维护规程,提升系统整体效能。


部署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并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为储能电站架设了一道敏锐的“电子鼻”。


通过在电池簇源头精准布防、在通风路径有效拦截、在密闭空间直接嵌入,并结合智能分级报警与快速消防联动,这套策略能在热失控不可逆阶段之前发出关键警报。配合严谨的定期校准与运维管理,它将显著提升储能电站的本质安全水平,为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鉴知技术简介:


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光谱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公司。基于高灵敏度拉曼光谱技术及智能定量算法,开发了在线气体分析仪和在线拉曼分析仪,已在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钢铁冶金等行业的工艺在线监测中大量使用,为用户显著提升工艺效率和产能。


本文总结:


储能电站规模化发展亟需突破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瓶颈。部署支持H₂、CO、C₂H₄等多组分气体同步检测的分析仪是核心技术路径。通过在电池簇源头、通风管道、密闭箱体分层布点,构建立体监测网络;将气体数据深度集成至BMS并设置科学分级报警阈值,实现精准风险判定;最终联动消防系统快速响应。配合严格的定期传感器校准与运维管理,该策略能有效捕捉热失控孕育期特征气体,显著提升预警时效性,为电站安全运行构筑坚实防线。